4月13日的良乡体育中心,北京女足U18队伍在训练结束后围成圆圈,互相鼓励。摄影师:殷楠
“选择这条路,就意味着半工半读,孩子们得努力追求梦想。”
那是四月中旬的一个午后,刘英坐在良乡体育中心看台上,缓缓地表达着对年轻球员的期许。
作为曾是我国女足“铿锵玫瑰”的一员,刘英自2006年开始走上教练之路,至今已有16年。如今,她执掌着北京女足U18队伍,这位昔日的球场明星,带着微笑,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球员,不知是否在她们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
队伍的年轻一代正在成长,她们将成为北京女足新的希望。
选材困境
年龄段内仅四五十人可选
先农坛体校目前拥有三支女足队伍,除了北京女足一队,还有刘英执教的U18队伍和魏占奎执教的U16队伍,2009-2010年龄段队伍也即将组建。
目前,三支球队分散在三个地方,为了各自的目标而努力:北京女足一队在海口参加女超联赛,U18队伍在北京备战明年的青运会,U16队伍则在广西北海进行集训。
北京女足队伍面临着共同的难题:选材面窄。
“一个年龄段大约只有四五十人可供挑选,一支球队需要从中选出二三十人。曾经北京有六个业余体校,但现在许多都已经不复存在,我们只能在大兴和向阳体校选材。”刘英叹了口气,“好在两个体校输送的人才质量不错。学校足球普及之后,有更多女孩子开始踢足球了,但家长很难支持女孩子选择专业足球。”
由于选材面的局限性,男足俱乐部从一线队到梯队均采用相同阵型和技战术的做法难以在女足复制,教练们只能因材施教。这种现象也延伸到成年队,即使是许多女超球队,也没有鲜明的技战术特色,只能根据不同对手制定该场竞赛的技战术要求。
然而与外界忧心如焚的声音不同,从事队伍教练工作多年的刘英对我国女足的发展现状并不持悲观态度,“其实我国女足的系统现在还算完善,每个专业队下面都有青少年队。即便是一些没有成年专业队的省区市,也有女足青少年球队,球队的总数并不少。可以说,一个系统里该配套的东西基本上都配齐了。”
或许另一个困难是女足青少年球队的竞赛较少,疫情之前,一支球队每年能参加20场左右的全国竞赛。“还是有点少,没有竞赛积累,想出成绩是不可能的,球员必须通过竞赛才能提高。”刘英说。
队伍队员们在热身训练中拉伸。摄影师:殷楠
执教之道
教练成为多面手,编排康复都得会
20多年前的“铿锵玫瑰”们现在散落各地,依然在为我国女足贡献力量,刘英一个个数着旧日队友的岗位,“范运杰和王丽萍现在是合作伙伴,她俩带领河南女足一线队,白洁在深圳带领队伍,浦玮在大学里,赵利红在广州体育学院担任领队……大家都在做与足球相关的工作。”
但的确没人像刘英这样带队这么久,16年执教生涯,4年在北京女足一线队担任主帅(2014年-2017年),12年扎根青训。从明星球员到教练,她的转型没有遇到任何困难,“我享受执教,看着孩子们一天天成长、提高,特别有成就感。真的,不论比赛胜负,我都享受教练这个角色。”
从我国女足金字塔顶端走下,刘英会给孩子们讲述看过的风景,让她们对国家队心生向往,以此为目标;她同样会告诉晚辈自己走过的弯路,遭遇伤病的原因,尽可能为她们做出预警。
北京女足U18队伍主教练刘英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摄影师:殷楠
时光在给足球和从业者带来变化,尽管有我国球员“一代不如一代”的说法,但刘英并不认同,“现在的孩子一定比我们那时强,社会在进步、足球在发展,不能用我们那时的方式要求现在的孩子。我们踢球的时候哪有训练录像啊?哪有数据统计啊?哪有编排分析啊?我们那时连核心力量都没听说过,训练经常在土场,见到一块草地就兴奋得不得了。看看现在,数据就能直观告诉你许多情况,还有体能师、营养师给予帮助。”
刘英感叹,现在的条件太完善了,有时教这些孩子,她会突然想看看自己十五六岁时踢球的姿态,可怎么也想不起来了。“这可能是我唯一的遗憾——看不到自己小时候踢球的姿态了。”
新时代的教练要与时俱进,刘英对自己的进步感到满意,“队里有摄像机,我会编排,曾经的教练哪知道编排啊?新生代的教练肯定比马指(我国女足国家队原主教练马元安)强啊(笑)。”除了录像编排,刘英还在学习各种知识,运动员的基本伤病她都能诊断,并知道如何康复,“这些都是学出来的,我不会躺在曾经的荣誉上。”
作为从业者,刘英承认女足寻找资助确实很困难,不少女超球队甚至从未有过赞助商,因为与投资男足不同,投资女足得到的回报极为有限。“但现在的条件比曾经已经好太多了,我挺知足,至于遇到困难,我们想办法克服它就好了。”
队员们在教练的带领下热身训练。摄影师:殷楠
出路之路
除了踢工作,更多队员考大学
“时间过得真快啊,就这么一转眼,我们踢球那会儿都是20多年前了。”旧日的“铿锵玫瑰”早已成为我国女足的传奇,只是队伍的孩子们并没有对“传奇在身边”表现出惊喜,刘英说起这个就笑,“她们才十几岁,只是听说过我们当年踢球怎么怎么,又没有看过我们踢球。这两年身体运动机能下降了,连给她们做示范都少了。”
因为北京市先农坛体校校内场地有限,北京U18女足的驻地并不在学校内,而是在房山。给球队找驻地并不是件轻松事,能同时满足一支球队训练、上课、吃住的适宜地点并不多。是的,上课,足球并不是少女们的全部,学习同样是北京女足各支队伍的重要日常。
“孩子们当然得读书!”
刘英加重语气强调,她细数着球队的日程安排,队员们上午学习文化课,下午训练,每天晚上有一个半小时上网课,队伍要给队员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考大学持续进修是先农坛体校的传统,一路从这一传统中走来的刘英深知其中的重要性。一支球队里,能踢出来的孩子凤毛麟角。在北京U18女足的20多名球员中,刘英看好的苗子有六七个,而被老国脚认为未来有可能进国家队的仅有二三人。
北京女足U18队伍合影。摄影师:殷楠
“其他孩子的出路在哪里?所以我一直告诉孩子们,现在选择这条路,走上半工作后,要为未来考虑了。队员有两个目标,有的想进专业队,有的想上大学,不论哪条路,她们都必须为之努力。”这是刘英一直以来给队伍苗子灌输的理念,从北京女足队伍走出的大部分队员都报考了体育类大学,她有些自豪地举例,“还有去考中医药大学的,将来会向运动康复这方面发展。”
“从事女足运动的出路其实并不窄,尤其先农坛体校和北京女足会为球员考虑得更周到,但许多人并不了解这些。”刘英摊开手,有些无奈。
4月的北京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和煦的阳光抚摸着绿茵茵的草地。良乡体育中心的年轻一代在成长中,她们将成为北京女足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