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联赛烽烟初起,纪律委员会果断开罚,红牌如雨。然而,一张商务罚单的爆出,却让社交媒体炸开了锅。浙江队与深圳队因首轮赛前赛后装备违规,被通报批评,引发了广泛热议。
依照中超装备管理规则,球员着装不得有官方赞助商外的logo,浙江队与深圳队显然触犯了禁令。然而,在经济形势严峻的当下,放宽规定以保障俱乐部权益是否可行?对此,浙江队装备违规问题引人深思。
违规不止一处,通报批评随之而来
浙江队首轮比赛违规现象频发。先是教练与球员身着印有广告的训练服、POLO衫出席赛前训练及新闻发布会;再者,3号球员赛后离场时,穿着非官方赞助商品牌运动鞋前往车队。浙江足球俱乐部因此受到中超公司通报批评。
吸取教训,但仍有解释空间
澎湃新闻从浙江俱乐部获悉,对于通报批评的第二条情况,浙江队表示将引以为戒,鉴于重返中超多年,对此有所疏忽,已要求球员注意避免再犯。至于训练服与POLO衫上的赞助商标识,浙江队解释称,这是两位股东——浙江能源与绿城中国的品牌,意在体现股东权益,且与联赛赞助商无竞争关系。
遵守规则,同时寻求商务空间
浙江队强调,《中超联赛装备管理规程》第四十条第五点明确指出,球员着装不得包含官方供应商以外的标识,俱乐部已在相关装备上贴条处理。而深圳队则因穿着印有广告的训练服参加赛前官方训练而受到通报批评。
处罚力度降低,但权益仍需协商
澎湃新闻从中超公司了解到,装备管理规则已运行多年,新赛季每家俱乐部应严格执行。如有建议,俱乐部可协商提出。此情况与U23政策类似,尽管有争议,但规则依然存在。
媒体人徐毅在微博上吐槽了中超公司的处罚,认为职业联赛缺乏商业价值,中性名政策导致赞助商失去展示机会,可能对中国职业足球造成毁灭性打击。过多限制将打击投资人与俱乐部积极性,影响联赛健康发展。
降低处罚力度,寻求商务开发空间
有圈内人士表示,考虑到俱乐部经济状况,中超公司已降低类似事件的处罚力度。今年仅通报批评,而非罚款。对于俱乐部寻求开源,中超公司应给予更多商务开发空间,尤其是在权益尚未打包出售的情况下。